党建引领 乡村自治
以民主协商
绘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油溪桥村位于新化县吉庆镇东北部,辖12个村民小组228户868人,属石灰岩干旱地区,曾为深度贫困村,也是是出了名的穷村、烂村。“有女莫嫁油溪桥,一年四季为呷愁”,这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2007年以来,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发扬“锄头开路、锤子凿水、担土栽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以民主协商绘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实现了动能足、村容美、产业兴、村民富。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8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9544元,村级集体经济从负债4.5万元发展到2018年112万元。2017年实现了以403万的财政投入创造评估上亿元的资产。
我们村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百强特色村庄、国家AAA级景区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AAAAA级乡村旅游区等40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曾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改革内参》、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和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其经验和模式在2019年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乡村振兴经典案例》一书中作为首例。积分制管理模式被中央农业农村部作为湖南唯一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并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十大经典案例”。其治村理念和发展模式被国务院、中组部、民政部等高度肯定和全面推广。同时,被省委、市委党校确立为教学教研基地。回顾12年来的艰辛历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舞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龙头” 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深知,要破解发展困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先从村支“两委”建起、从党员干部抓起,打造一支乡村振兴的“铁军”团队。
一是以“1+2+3”模式选优配强班子,把队伍“建起来”。面对基层工作的困惑和压力,首先要提高个人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把“奉献”当“感恩”,把“任务”当“机遇”,不断弥补个人工作能力和经验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同时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以“不为‘我’所用,只为‘工作’所用”的选人用人的原则。采取公开承诺、公开竞选的方式推选村支“两委”成员。让参选者谈思路、表决心、许承诺,真正挑选出有担当、有责任感、为人正派、群众拥护的干部。与此同时,采取“选举+招聘+聘任”的形式,构建多形式多途径多层面选人用人机制,优化村级组织结构,夯实村级组织基础。现在的村支“两委”成员的平均年龄不到36岁,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二是树“个人作风”,塑“队伍形象”。让党风民风“好起来”。要可全面持续发展,解决人的问题才是最根本问题。我村把党风民风建设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首先我们在“管不好自己怎么去管别人,管不好党员干部怎么去管村民群众”上达成共识,从“立人先立己”做起。对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礼仪着装、生活纪律、出勤情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规定党员干部不准在公共场合穿睡衣、短裤、拖鞋等,对会议活动的参与情况,迟到、缺席、在会场随意走动和接听电话等不良现象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办法,实现了细化、量化、规范化管理。为“党风带民风,党建带村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丰富“党日活动”,让学习活动“实起来”。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我们非常重视“党日活动”的开展。以“四谈一表”(即退休老人谈期望、成功人士谈励志、在校学生谈理想、优秀青年谈感想、积极分子表决心)来丰富“党日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开展,确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落到实处,真正通过党日活动达到了全体党员干部村民“聚心、聚智、聚力”。并且通过“三比三看”(比信念、比作风、比奉献,看谁服从意识强、看谁服务态度好、看谁业务素质精)来检验党日活动开展和服务群众生产建设的成效。引导村组干部坚持学用结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12年来,我们村共开展了320多次党日活动,全村党员干部撰写了1000多万字的心得体会、工作笔记,并从学中找思路、找钥匙、找方法,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成为了全村乡村振兴的“智囊团”。
四是常怀“感恩”讲“奉献”,把信念“树起来”。我们认为,在当前基层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回报家乡的情怀,只计较个人的得失,是不能当好村干部的。正因为如此,从2007年组建新的班子开始,我们就督促每一位村组干部下定决心,“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有责任把她建设得更好”。针对过去开会要补助、办事要工资的现象,我们多次召开以“一个村的发展、一个家庭的致富”为专题的讨论会,讲好钓鱼者与修塘者的故事,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小家与大家、直接与间接的利益关系。据统计,12年来,我村累计召开各类民主协商会议1600多次,节省会议开支80余万元。从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跟别人比眼前待遇和利益,发展才有希望。我们放弃的是个人小的利益,换来的却是村里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取舍情怀的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的转变,让党员干部更有责任感,让村民群众更有主人意识,才形成了今天这么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产力。
五是廉洁勤政争先进,把榜样“立起来”。通过推行党员干部连片包户责任制,全村党员主动为村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创造性地制定了“定岗、定项、定点、定责”的“四定”责任制,对党员干部履职担当进行“月度、季度、年中、年终”四项考评,并与工资绩效挂钩。建立党员廉洁勤政档案,设置党员公益事业和捐款筹工公示栏,推行积分制考评管理,把党员干部在发展建设中的贡献详细记录下来,让党员干部干有平台、干有监督、干有激励。为保证市委提出的“有事请找我”的责任担当机制落到实处,我们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戴袖上岗亮身份、发展致富当能手、学习生活贴群众、入党必须挑重担”,每人要搞一项种植养殖业,要带头学产业技术并负责“传帮带”,每年要比群众多筹工10天以上。12年来,全村党员干部累计义务筹工8200多个,带动全体村民累计义务筹工7.6万多个,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增强了党员干部“以村为家、爱我家乡”情结。2016年,油溪桥村被确定为娄底市党员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和村干部培训基地。
二、扭住村民自治这个“关键” 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个村的发展,村民群众是主力。如果只有党员干部干,群众站在边上看,那肯定是无法成功的。因此,我们注重从创新管理入手,从改变村民的观念入手,探索出了村民自治“四步走”工作法:第一步,制定村规民约;第二步,建立户主档案袋;第三步,推行积分制管理;第四步,实行公章的阳光化管理。通过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由“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最大程度地赢得村民的认可与支持,真正管出了战斗力、生产力,管出了好村风、好民风。
一是推行民主管理,让村民“自治”。对村里的大小事情,都坚持大伙商量着办,始终坚持走民主协商治村之路。我们每年都要雷打不动地召开“四个会议”,即“年初群众动员会”、“新老经验交流会”、“弱势群体交心会”和“年终总结表彰会”。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集中村民智慧。对于村里的公章,我们实行阳光化管理。公章的使用分别由审批、监督、登记三人负责,村民代表监督,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公信力和威信。此外,我们还有意识的培育村民自治组织,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比如在村里成立了“用水者协会”,构建了一个“全民护水”、“协会管水”、“统筹调水”的运行管理模式。村里的“用水者协会”还被评为“全国用水者模范协会”。
二是制定村规民约,让村民“自管”。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油溪桥村过去有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旧习气,村民每年因此浪费大量钱财,但又“碍于面子”,“不得不搞”,加剧了致贫。为此,我们率先提出“节约就是发展,文明乡风就是生产力”的口号,引导群众树立“节约就是发展”的理念,坚持走“节约型”乡村振兴之路。我们紧紧围绕“勤俭节约、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明创建”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让村民“既当村规民约的制定者,又当村规民约的执行者”的方式主动参与建章立制。按照“搜集群众建议——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村民思想——召开村民大会——村民签字表决——试用一年实行”的“六步”修订法,先后7次修订村规民约,把禁燃、禁塑、禁止滥伐森林、禁用捕鱼器、家禽圈养、垃圾分类、取缔麻将馆、六合彩、宴席从简、移风易俗等写进村规民约,号召村民共同遵守。并根据村民对《村规民约》的执行情况,评选出“星级文明户”、“先进院组”和全村“十好”模范等。据统计,全村每年在禁赌、禁燃、宴席从简等方面节约开支就高达530多万元。在推进《村规民约》的落实过程中,村组干部带头垂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带动每一位村民。正是通过这种不懈的努力,《村规民约》更加深入了人心,真正成为了我们治村管村的法宝。全村完全杜绝了偷盗、打牌赌博、非法上访等不良现象。2017年我们村进入了全国文明村的行列。在环境治理方面,实行了村民包庭前卫生清扫、包绿化管护、包美化建设、包设施维护、包污水净化“五包”制。在保护环境方面,村组干部从带头捡烟头、拾垃圾、扫落叶做起,做到了全村卫生维护“零投入”, 实现“人人都是保洁员、个个都是志愿者”,推动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常态化”。现在全村又推行了“禁烟”,我们采取了“四步走”,首先村干部带头、其次党员、村民代表最后到全体村民群众。又如在生态保护中,我们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十二年来,我们把“不砍一棵树”作为一条硬规矩在村里立起来,只种树、不砍树,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并明确规定村民每人每年植树造林不得少于100棵,村组干部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不得少于500棵。经过全村努力,荒山开发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92.8%。在绿化基础上,全村在各游道两旁,栽种花卉,使村容更加赏心悦目。
三是推行“积分制”管理,让村民“自觉”。在油溪桥,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证"—户主文明档案。近年来,我们在“户主档案”为基础,创造性推出了“积分制”新型管理模式,制定出台了《积分制管理细则》,全面量化出工出力、责任义务、产业经营、诚实守信、家庭美德等村民生产生活各类表现,设立奖励量化指标35项、处罚量化指标41项,逐人逐户实行积分动态管理。实行“一事一记录、一月一公开、半年一评比、一年一考核”,坚持考核到岗、量分到户、打分到人,积分高低与产业收益挂钩、与干部绩效挂钩、与评优推选挂钩、与物质奖励挂钩,汇聚起全村上下争相比筹劳、比产业、比贡献、比担当的蓬勃活力,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真正实现村庄治理从“粗放”到“精细”、从“被动”到“自愿”的转变,实现了全村公益用地零征收、零矛盾,建设项目劳动力自筹。 2018年,“积分制管理”经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三、抓好产业发展的这个根本 强化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
面对人均不足5分田、资源分散、资金技术缺乏、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的现状,我们坚持以村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从优化产业发展方向、路子、模式、举措入手;采取短、中、长期产业规划相结合,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小农户经济、村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相结合的“三乘三”模式,实现了全村产业开发整体有序推进、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我们村山多地少,资源贫瘠,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森林覆盖率达到92.8%。我们因地制宜,制订了 “三年转弯子,六年打基础,九年见成效”三步走计划,走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主、旅游配套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做好村级发展十年规划,科学规划产业分区,把原晨光村作为生态产业区,原油溪桥村作为休闲度假区,综合两村山水、生态、农业、民俗等产业元素,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我们利用过境的油溪河搞起了峡谷漂流,着力打造峡谷漂流、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庄,修建村文化长廊、清代石拱桥、杨洪岩古风雨桥等历史文化景观,在全省首个整村创建国家级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2.5万人次,综合收入1225万。打造休闲度假观光园,开发休闲垂钓、稻田摸鱼、中耕锄草、酿制果酒等10余个农事体验项目。依托本地特有的气候土壤特性,推动“一村多品”“一户一特”“一户多业”,探索发展田鱼养殖、甲鱼养殖、小籽花生、错季经果林、牛羊养殖等特色农业,建成农业产业基地13处3300余亩,其中甲鱼养殖和稻田养鱼基地560亩、经果林2800余亩,已形成10多种注册“油溪桥”商标的农产品,年销售收入265万元。
二是创新模式,降低产业发展风险。我们通过发挥“集体所有制”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势,采取“村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进行整体开发,以村委提供水、电、路等基础建设保障,公司提供资金和销售保障,合作社负责规划、技术指导、肥料器具的代购服务等,全方位为全村种养农户提供保障服务,做到“为农解困不出村”。在土地没有进行流转的情况下实现了全体村民产业的共同发展,成功破解了“三农”发展瓶颈。创造了“一传二帮三带” 、“免费提供种苗”和“错季分期保收益付款”等产业发展模式,确保产业开发“抱团”发展,降低了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针对村民担心产业风险的问题,我们不断完善干部“一传二帮三带”的传帮带机制(“一传”,即传产业技术;“二帮”,帮产业发展,帮管护销售;“三带”,党员带,能人带,模范带),采取村委统一组织开发、公司统一收购销售、合作社统一规划管护、技术人员统一培训指导、农民统一参与行动“五统一”模式,成功地实现“家家户户有产业”的目标。例如针对水产业发展,我们通过推行“稻田养鱼低成本”、“甲鱼养殖零风险”等模式,在进一步完善好水利设施,免费供应种苗,实现村民产业发展“零成本、零风险、全收益”。对于经果林开发,采取了“错季、分期、保收益付款”模式,实行错季节规划、多样化、差异性地打造四季花果,并对从种苗公司购买的苗木,公司必须负责后期技术指导,第一年付款20%,第二年付款30%,结果并产生利润后付款50%,把种苗公司的利益与我村产业发展的效益紧密相联,确保种苗公司售后技术指导服务到位,规避了技术风险、市场风险。
三是共建共享,激发村民发展产业动力。按照共同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方针,对村集体产业以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和资金入股的形式,做到村民家家户户都享有入股的条件,并采取产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形式建立发展共享模式,鼓励、引导、支持村民采取投资投劳、以土地与山林入股等方式,参股村里的旅游发展公司、生态农庄等产业项目,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通过这种模式,既盘活了“四荒地”、林地等资源,又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集体产业发展的动力,最终使“村民成员工、农户变股东”,也真正把我们村创建成为乡村产业发展“四不要”的典型范:即不要发工资的员工、不要花本钱的苗种、不要花租金的基地、不要愁销路的产品。村级管理和建设模式,也在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典型推广。
四、发扬“自力更生”这种精神 激发乡村振兴澎湃动能
油溪桥村的巨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村组干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是发扬“锄头开路、锤子凿水、担土栽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坚定的决心、韧劲和毅力奋斗出来的。
一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油溪桥人的字典里没有“等靠要”。“不向领导提要求,不给组织添麻烦”“凡是能在本村解决的,绝不请外人帮忙;凡是能用劳力解决的,绝不多花冤枉钱”,这是每一位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每一名党员干部挂在嘴边的话。也是12年来在乡村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的“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建设理念。在上级仅能支持一套18万元提水设备、全村仅能筹到60万元建设经费的情况下,我们硬是在陡峭的石头山上挖沟埋管,花费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安装了长达13公里输水管道,建成了配套水渠8公里,完成了预算投资需要300多万元的饮灌一体工程,将山泉水送到了田间地头和每一个农户家中。为搞好经果林开发,全村男女老少一担担挑土上山,一捧一捧往石头缝里填土,硬是把荒山变成了“金”果园。为修建22公里游步道,除了水泥、钢筋需要花钱买外,其他的碎石、沙子都是村民从油溪河里用肩膀一担一担挑上去的;就是大理石也是从大理石厂“捡”回来的边角废料;拆迁危房的破旧木材也被用作了花池围栏;全村仅花了六万元的苗木费就换来了现在用一千万元都难以达到的绿化效果。也正是因为全体党员干部、村民发扬了“红旗渠”、“挑山工”精神,开山劈石、垒坝修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12年来,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奇迹。成功地创建了“全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 “全国百强特色村庄”、“ 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全省第一个整村创建国家AAA级景区村。2017年实现了以403万的财政投入创造评估资产上亿。其经验和做法被省委党校选入乡村振兴的专题课研并在全省农村工作大会作典型经验介绍,并得到了省委乌兰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二是筑牢改革创新的意识、坚守攻坚克难的精神。回顾油溪桥的发展历程,从“基础建设”到“产业发展”,从“组织建设”到“群众工作”,从“村规民约的修订”到“积分制管理的实行”,从“环境卫生的治理”到“自然生态的保护”,从“实业管理机制的设计”到“利益联结机制的执行”,没有哪一项不是突破常规、大胆创新的结果;没有哪一项不是不惧困苦、攻坚克难的写实。我们通过创新激励考核方式,创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模式;推行“六步工作法”,破解了如何调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的难题;修订村规民约,改变了慵、懒、乱、脏、愚、赌以及攀比浪费等歪风陋习;实行积分制管理,突破了乡村发展人力、资源、资金的发展“瓶颈”,等等。可以说,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创新的意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就不可能有油溪桥的今天。
三是遵从循序渐进 坚持脚踏实地。我们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不好高骛远,更不急于求成。如何发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有一个求真务实的态度、有一条清晰发展的思路,并且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地一个一个去实现。我们修订村规民约、推动乡风文明,不是村支“两委”少数几个人说了算,而是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大家提建议,让人人都接受,始终把民主协商贯穿于各项制度、乡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之中;我们抓环境建设,是从保护每棵树、呵护每株花做起,从拾烟头、捡垃圾开始;我们发展产业,不是选择最时髦的,而是选择最合适的;注意短、中、长结合,稳打稳扎,先从风险最低、见效最快的着手,再逐步转产升级、多元并举、滚动发展。持之以恒,驰而不息。
12年来,我村“以党风带民风”、“以党建带村建”来统揽工作全局,以“民主协商”来推动“村民自治”,坚持“节约”就是“发展”,“ 文明乡风”就是“生产力”的治村理念,不断引导村民群众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主人翁意识和获得感;坚持走“共商、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之路。
“有女莫嫁油溪桥,干死蛤蟆累死牛”的历史已经结束,“山青水秀人人夸,民富和谐乐开花”的新油溪桥已然形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流击水正当其时。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挑起箩筐往前赶,为加快我县“绿色崛起、科学跨越”进程、为建设、富饶、美丽、健康、祥和新娄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