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广饶县大王镇后稷家庭农场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内,一排排整枝吊起的西葫芦蔓上,已经结了不少嫩绿的西葫芦。沿着大棚300米长的中轴线,两条细长的轨道贯通南北,这是采摘西葫芦时用到的运输车的轨道。不远处,几位老农正在专心采摘个大质优的西葫芦,准备一会儿装车发往各地。
“这个大棚靠科技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西葫芦亩产能达到4万斤!”后稷家庭农场负责人韩军自豪地说。据了解,整个农场年盈利过百万元。
后稷家庭农场共有大棚39个,这个占地10亩的现代化大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韩军的一次成功试水。
2017年,在大王镇的大力支持下,韩军建起了这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大棚。农村人建大棚,一般都是垒砌三面厚厚的土墙,大棚中间靠水泥立柱支撑棚顶。而在这座现代化大棚中,却丝毫不见土墙的踪影。原来,这座大棚抛弃了以往的建筑结构,脱胎换骨,采用了时下非常流行的钢结构。在建设之初,韩军心里也没有底,抛弃了大家都在用的土墙+水泥立柱的建筑方式,能行吗?
事实证明,钢结构的日光温室大棚,不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保温效果丝毫不输土墙大棚。“以前实用面积2亩的棚,光土墙就要占3亩,这些土地就这样浪费掉太可惜了。这个钢结构的棚不仅土地利用率很高,而且用上了新型保温薄膜,效果非常好。说实话我开始真没想到会这么好。”韩军至今仍在庆幸自己当初搏一把的决心。
韩军计划今年再“改造”自己其余的蔬菜大棚,争取让所有的大棚都能用上“高科技”,走上“增产”快车道。该镇农技站站长李强表示,未来,既节省土地又富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大棚将成为大王农业的“新宠”。
大棚建好后,管理成了重要课题。韩军决定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来打理大棚。“你看,这个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我从手机上都能实时查看,各个出风口的情况也都能第一时间知道,非常方便。”韩军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机APP,大棚内部10个出风口的运转情况一目了然。比起人工增减温湿度,机器的精准优势格外明显。
种大棚,浇水施肥是一项关乎收成的重要工作,更是必不可缺的支出成本。以往的大棚种植都是农民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来判断该不该浇水,该不该施肥,而且浇水和施肥是分开的,费时费力。“人工控制,难免就有出差错的时候,有时候水浇多了,有时候肥施少了,都会影响最后的收成。”韩军介绍,“2017年结合县农业局实施的高效水肥一体化项目,我为这个大棚配备了‘秘密武器’——水肥一体化自动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实时检测土壤的水分等相关参数,反馈给系统并自动控制灌溉模式,无需手动就能自动灌溉、自动施肥。”
据了解,这个现代化大棚每年仅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和高效水肥一体化项目这两项,就能为韩军节省人工费5万余元,节省水肥6万元,却比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增产达20%。
4月8日,在后稷家庭农场的仓库前,来自东营市牛庄镇的马占元师傅正在把打包好的茄子装车。平均每箱200斤的茄子,被他拖到运输车后的自动升降磅上,称重后随着他按下磅上的开关,200斤的茄子稳稳升起至与运输车的货仓齐平的高度,轻松地将茄子拉进货仓,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我这一车能装5000斤,过去装车得三个人,搬上搬下得忙活一下午,现在自己一个钟头就能搞定,还不累!”马占元说。这个自动升降磅是韩军的“发明”,从最初设计到后期制作,都是他自己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升降支架也是他买来铁管自己焊的。这样的“创新元素”为韩军节省了更多的人工成本。
“2018年初,我自己买了一台秸秆粉碎还田机,西葫芦和茄子收完之后,将枝蔓都打碎埋到地里,既节省了人工清理成本和时间成本,又能充当土地的肥料,真正实现了绿色生态的循环农业模式。”韩军说。据了解,后稷家庭农场已带动了所在的后贾村三分之一的农户用上了秸秆粉碎还田机,循环农业带来的优势正吸引更多的种植户,农业现代化正在这里孕育出乡村产业振兴的蓬勃力量。
|